直流电机、无刷直流电机和交流伺服电机之间的区别

栏目: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:2025-05-12

有刷直流电机

这种最早的伺服电机技术于 1926 年问世,使用有刷直流电机,这一概念可追溯到 1832 年。 目前常用的设计是在定子上安装永磁铁,在转子叠片上缠绕铜线圈,并使用转速计等实时反馈装置来实现伺服驱动。

有刷电机优势

  • 初始成本较低,但使用寿命短可能会抵消这一优势。
  • 启动和低速运作时扭矩大。
  • 电机控制系统相对简单。

有刷电机缺点

  • 磨损的电刷需要定期更换。
  • 磨损的换向器需要返修、更换新轴承甚至更换电机。
  • 物理换向限制了功率传输,如果超额工作,可能会导致电弧。

直流无刷电机

无刷直流电机于 20 世纪 60 年代问世,半导体电子技术的进步使其成为可能。 早期的无刷直流电机功率较低,但随着大功率永磁材料的日益普及,无刷直流电机在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崭露头角。 如今,相比有刷直流伺服电机,这些电机在工业应用中的用途更为普遍。

由于没有物理电刷与旋转的换向器接触,无刷直流电机的基本设计与有刷电机相比得到了改善,进而提高了效率和性能。 其电枢线圈缠绕在定子/机架上的槽形叠片上,而永磁体则固定在转子上。

编码器等反馈装置会不断向驱动器报告转子的位置,驱动器则会直接切换输送到线圈的直流电压,以纠正任何旋转误差,进而实现所需的转向、速度和位置。 这种电子切换以粗略模仿正弦波的步进方式进行。在任何指定的旋转点,电流都会施加到两相上,第三相则始终处于断电状态。

这种阶梯状波形会产生扭矩纹波,而永磁转子和定子齿形钢叠片之间的吸引力则会产生齿槽效应。 这些特性妨碍了低速时的精确控制和平稳运行,但在高速时却很少出现问题。 没有定子齿的无槽电机消除了齿槽效应,但低速平稳运行的代价是扭矩显著降低。

直流无刷电机优点

  • 在中高速运行时,闭环控制精确、反应灵敏。
  • 无物理换向意味着更长的使用寿命、更高的效率和最少的维护。
  • 速度比有刷电机高很多,扭矩下降幅度较小。

直流无刷电机缺点

  • 驱动器电子设备以及编程/调整更为复杂。
  • 当转速小于 200 rpm 时,齿槽效应和扭矩纹波会妨碍平稳性和控制性。

交流永磁电机

对于大多数需要精确位置和速度控制的应用来说,同步交流永磁伺服电机是不二选择。 该技术最早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发,随着驱动器电子装置、永磁材料、制造公差和其他创新技术的发展,该技术也在不断完善。

其基本设计与无刷直流伺服电机类似。 外部定子包含有插入层叠钢齿间的三相绕组线圈。 电子换向系统按顺序给这些线圈通电,以产生一个旋转磁场。该磁场会与内部转子上的永磁体相互作用,进而实现转动。

与无刷直流伺服电机不同,交流伺服电机的换向电流会根据转子位置,以正弦波的形式输送到所有三相绕组中。 电流的幅值和频率都可改变,以此提供更强劲的扭矩和更精确的控制。 平滑的正弦波还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齿槽和扭矩纹波的影响。

交流永磁电机优点

  • 在相对紧凑的结构中实现出色的扭矩密度、功率和效率。
  • 多种外形、尺寸和功率范围。
  • 惯性小,可快速响应动态变化的负载和速度。
  • 使用寿命长,性能可靠,维护量极少。

       交流永磁电机缺点

       有槽电机在低速运行时可能会出现齿槽效应,但正弦波换向技术和精密的驱动固件能够弥补这一问题



直流有刷电机直流无刷(BLDC)交流伺服电机
电源直流直流,切换交流
效率低效高效最高效率
速度控制卓越(高速受限)卓越
位置控制卓越一般卓越
维护和寿命维护量大,寿命短维护量小,寿命长维护量小,寿命长
扭矩密度平均水平最高
平稳性良好(受反馈分辨率、更新率等限制)低(高转速时的优势除外)优异(性能取决于反馈分辨率、更新率、转速等因素)
响应性马力受限良好优异




上一篇:没有了
下一篇:没有了